摘要: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發行。齒孔度數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發行。 1942年,中華郵政發行“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全套共14枚。面值1角(深綠)、1角6分(橄綠)、2角(灰綠)、2角5分(棕紫)、3角(桔紅)、4角(棕紅)、5角(橄綠)、1元(紅)、1元(綠)、1元5角(深藍)、2元(深綠)、3元(深黃)、4元(棕)、5元(緋紅)。齒孔度數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凸版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
發行日期:1942.9.15(民國31年)
齒孔度數:10.5-13.5
印刷版別:凸版
圖幅:18.5x22
全張枚數:200(20x10)
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處
抗戰期間,物資缺乏,制版及印刷技術均不夠水準,所用紙張也只能就地取材,種類復雜,可分為土紙與道林紙2大類。土紙1面光滑1面粗毛,顏色不甚潔白﹐系由四川銅梁縣中央造紙廠供應﹐背面有條紋﹐通稱銅梁紙或中央紙﹔另有無紋土紙1種乃中元造紙廠出品,通稱中元紙。道林紙又可分為中道林與西道林2種,國產道林紙系龍章造紙廠出品,故又稱龍章紙,紙質粗松,容易撕損,齒孔起毛;西道林紙為市上舶來品存貨,紙質堅密,光亮潔白,齒孔撕裂不易。1角、2角、3角、1圓紅、1圓綠、2圓各有土紙與道林紙;1角6分、2角5分、4角、5角、僅有土紙;1圓5角、3圓、4圓、5圓僅有道林紙。
出現變體票的情況:
16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細字“16”;
2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3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50分,出現一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
1元,棕紅,出現一種變體票:桔棕;
1元,綠,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1.5元,藍,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普54 重慶華南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普59 上海大東版孫中山像改作基數郵票
普33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改作貳角”郵票
普18 香港中華二版改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35 重慶中華版孫中山像郵票
原票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相間之棋盤式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數值分列兩旁,上端印阿拉伯數字框(圖52)。通稱「永寧上框國幣票」。
1947,中華郵政發行。其中部分郵票紙質有厚薄之分,圖幅也有闊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異。因該票右下角邊框中有梅花圖案,也稱“梅花一版”。
2分,橄綠。 3分,紅棕。 16分,橄棕。 該局后期承印票,采用特制的篆文郵字水印紙,共5枚,其圖案刷色版模與前印者相同。此票可分線式齒和梳式齒。
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0.5分,灰棕,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7分,深紫。 13分,棕 。 2元,黑、藍,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心倒印。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加蓋。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郵票
2.5分,玫紫。 8分,橘紅。 1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普6 倫敦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
0.5分,灰棕,出現四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倫敦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是1913年中華郵政發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郵票,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刷。雖有3種圖案,通常簡稱全套為“帆船票”。
普55 上海大東版單位郵票
銀圓雖未明另為通貨本位,實已取代了“金圓券”。1949年中華郵政只得發行無面值“單位郵票”以供急需,各類郵件的資費,均用銀圓為基數,發售郵局按照當日銀圓牌價折合“金圓券”售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