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加蓋。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計有永寧一次加蓋6種,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加蓋,特征是面值框內為“工”字形花紋;永寧二次加蓋3種,特征是面值框內為“八”字形花紋;大業一次加蓋3種,特征是右上角及左下角各有二個五角星;大業二次加蓋3種,特征是面值框內為菱形花紋。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加蓋。
發行日期:民國37年4月起
(1)永寧1次加蓋
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的6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邊嵌對倒三角形之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或紅色;橫列于國徽與國父像之間,下端印數字框,圓以下角分位下有一短劃。因位數較多,花框特長。通稱「永寧1次長框」。中信版原票除5角外,土紙、道林紙均有。
(2)永寧2次加蓋
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大業印刷公司特制之6號仿宋體字模,及永寧廠特制之阿拉伯數字加斜方孔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或紅色;下端印數字框,圓以下無角分位。通稱「永寧2次長框」。中信版1角原票,有土紙及道林紙。
(3)大業1次加蓋
由上海大業印刷公司以特制之6號仿宋字,及阿拉伯數字加單線長方框及星形,澆制凸版,加蓋黑色;下端印數字框,原刊數值則分別以5角星2顆蓋銷之。通稱「大業1次長框」。
(4)大業2次加蓋
由上海大業印刷公司以特制之6號仿宋體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邊嵌菱形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下端印數字框,圓以下無角分位。通稱「大業2次長框」。2角原票有土紙及道林紙。
普31 中信版孫中山像加蓋“改作伍角”郵票
普60 重慶華南版孫中山像基數郵票
普36 郵政儲金圖郵票
普2 加蓋“中華民國”“臨時中立”郵票
2.5分,玫紫。 8分,橘紅。 1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定在使用銀圓地區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8分,橄綠(實鈕);大東版僅有5分、8分兩種。 2. 大東版圓數票「圓」字內「貝」部,右側1豎與右下1點不連。
1分及2分郵票需用特多,造冊處加蓋的票已經不足以使用,另將倫敦版蟠龍票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加蓋,也用宋體字,但“國”字大,通稱“加蓋大國字”。
藍字0.5分(棕),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1分(赭黃),出現五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1945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2元(綠)、5元(深綠)、10元(深藍)、20元(紅)、齒孔度數為12.5。紙質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土紙、白堊紙等。重慶大東書局印刷。 20元,紅,出現一種變體票:雙面印。
普53 上海大東二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上海大東書局承印。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普56 上海大東版飛雁圖基數郵票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定在使用銀圓地區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普8 北京二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
0.5分,灰棕。薄紙出現一種變體票 :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 2分,草綠。 3分,藍綠。 4分,橄綠。 5分,玫紫。 8分,桔紅。 15分,深藍。 20分,棕紅。 30分,紫棕。 1元,褐、桔棕。 20元,藍、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