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華書局。 1939,P12.5,梳式齒和線式齒兩種。最初由香港中華書局以雕刻凹版雙套色印制3種,以國父像為中心圖案。國徽兩旁雙橫線內為空白,通稱“空框”。

1938.11.11(民國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雕刻版,P12.5,19.5mm*23mm,50(10*5),[P]香港中華書局。
1元,褐、紅棕。
2元,紅棕、藍。
5元,灰藍、紅。出現一種變體票:全空框。

1939(民國二十八年),P12.5,梳式齒和線式齒兩種。(發行空心全鈕)
1元,褐、紅棕。
2元,紅棕、藍。
七七事變以前,郵票均由北平財政部印刷局或英國德納羅公司印制。抗戰軍興后,自27年起改在香港印制。最初由香港中華書局以雕刻凹版雙套色印制3種,以國父像為中心圖案。國徽兩旁雙橫線內為空白,通稱“空框”。第1批印成1元、2元、5元三種郵票 國父像領下鈕扣只見半個圓圈,第2批續印1元、2元兩種,鈕扣完整,通稱“半鈕”及“全鈕”。
普53 上海大東二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普31 中信版孫中山像加蓋“改作伍角”郵票
普19 香港中華三版有水印孫中山像郵票
普1 加蓋“臨時中立”郵票
普2 加蓋“中華民國”“臨時中立”郵票
普38 偽華北票改作“國幣”郵票
普39 重慶大東版孫中山像郵票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定在使用銀圓地區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1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 P.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售時間上區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
1947,中華郵政發行。其中部分郵票紙質有厚薄之分,圖幅也有闊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異。因該票右下角邊框中有梅花圖案,也稱“梅花一版”。
1942年,中華郵政發行。初期來不及打孔即發售應用,后又有點線齒及12.5-13度齒孔。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圖12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無齒*點線齒。
黑字0.5分,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倒蓋、復蓋。 紅字2分,深綠,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全套自半分至5圓共15枚,發交各地售用。
紅字1分(赭黃),發行2339枚,出現兩種變體票: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清欠資郵票上亦加蓋“臨時中立”字樣8枚。
普12 倫敦二版孫中山像郵票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1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 P.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售時間上區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
普42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國幣”改值郵票
原票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相間之棋盤式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數值分列兩旁,上端印阿拉伯數字框(圖52)。通稱「永寧上框國幣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