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5.10.9,5號宋體字加蓋,[Pr]河南開封建華印刷廠。自民國34年10月9日開始發行,俟新郵票發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30分,紫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圓”字倒蓋、橫騎縫蓋;

1945.10.9(民國34年),5號宋體字加蓋,[Pr]河南開封建華印刷廠。
原票: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印刷廠印的仿烈士像郵票
加蓋:河南開封華印刷廠
民國34年勝利之初,河南郵區對外交通尚未暢通,郵票一時供應不及,經呈準以原在華北的偽組織郵票就地加蓋改值,以應需要。所用原票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印刷局(原北平財政部印刷局),所印之仿版先烈像郵票,原已加蓋「華北」2字,經另以粗橫線將「華北」2字劃銷,并用5號宋體鉛字,分2直行在人像2旁加蓋綠色「國幣」等字樣。自民國34年10月9日開始發行,俟新郵票發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普38.1及普38.3 兩枚另發行無膠白紙及無膠米色紙。(無膠票分成白色紙、米色紙和報紙不同紙質)
20分,紅棕,出現四種變體票:“圓”字倒蓋、“圓”字漏蓋、誤蓋“國幣幣圓”、復蓋;
40分,桔黃,出現四種變體票:“圓”字倒蓋、倒蓋、復蓋、橫騎縫蓋;
30分,紫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圓”字倒蓋、橫騎縫蓋;
普58 印花稅票改作單位郵票
普52 印花稅票改作“金圓”郵票
普44 倫敦四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11 倫敦一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28 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49 包裹印紙改作“金圓”郵票
普9 北京一版帆船加蓋“暫作”改值郵票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故稱湘粵加蓋。
1942年底起,中華郵政內地郵資增為平信5角、掛號1元、快遞2元,致使5角面值郵票需要量驟增。同時將停售的“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加蓋郵票上劃去原蓋字樣,另加蓋“伍角”字樣出售。加蓋字樣及劃線粗細式樣各有不同。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2分,桔黃,出現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1942年,中華郵政發行。初期來不及打孔即發售應用,后又有點線齒及12.5-13度齒孔。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圖12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無齒*點線齒。
除上海大東版飛雁圖基數郵票、華南版孫中山像基數郵票外,各區陸續加蓋改作“銀圓”基數郵票還有多處。福州加蓋:福州郵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務局黑色或紅色“福州”加蓋10種。此外尚有定海、廈門等地加蓋。
原定自是年11月1日起實行,附加費為1元。嗣奉令緩辦,于10月26日再急電各局不予發行,但邊遠地區,因交通不便,轉令未能及時到達,屆期仍有若干地區售用數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