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0年9月20日起,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每20公分由5分調整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庫存5分票就地加蓋,改為3分郵票,以備搭配5分郵票售用。并定出加蓋格式,規定「暫作」2字蓋于票面右側,「3分」2字蓋于左側,阿拉伯數字「3」在下端。

1940年9月20日(民國29年)起,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每20公分由5分調整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庫存5分票就地加蓋,改為3分郵票,以備搭配5分郵票售用。并定出加蓋格式,規定「暫作」2字蓋于票面右側,「3分」2字蓋于左側,阿拉伯數字「3」在下端。各地加蓋情形,分述如下:
(1)上海加蓋 1940年12月3 日發行
普23.1 50(10×5)
普23.2 100(10×10)
普23.3 100(10×10)
上海郵政總局供應處交大東書局香港印刷廠加蓋。4號楷體,加蓋黑色,「暫作」與「3分」2行間橫距為7.5mm。自1929年12月起陸續分發各區售用。
(2)浙江加蓋 1940年10月21日發行
普23.4 100(10×10)
5號宋體鉛字加蓋紅色,2行間橫距為9mm。
(3)湖南加蓋 1940年11月 9 日起發行
普23.5 200(20×10)
普23.6 200(20×10)
4號楷體石印加蓋黑色。因系手描,故全張200枚字體頗不一致。中華版加蓋票先于11月9日發行,大東版續于12月17日發行。
(4)江西加蓋 1940年11月10日發行
普23.7 200(20×10)
普23.8 200(20×10)
4號宋體鉛字加蓋黑色,2行間橫距為6.5mm。
(5)甘寧青加蓋 1940年12月20日發行
普23.9 200(20×10)
用木戳或牛角戳以人工逐枚加蓋﹐均黑色。所用各戳﹐為手工刻制﹐字體頗不一致。
(6)東川加蓋
第1次 1940年11月28日發行
普23.10 200(2x10x10)
200(20×10)
第2次 1940年8月28日發行
普23.11 200(20×10)
此票分先后2次加蓋,均用4號楷體鉛字加蓋黑色,字體與上海供應處加蓋者頗相似,但阿拉伯數字「3」較小。2行間橫距第1次加蓋為8mm,第2次為7.5mm。又第1次全張2百枚,左右2次加蓋。
普56 上海大東版飛雁圖基數郵票
普12 倫敦二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11 倫敦一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37 偽暫售票改作“國幣”郵票
普15 香港中華一版(空心)孫中山像郵票
普1 加蓋“臨時中立”郵票
普24 紐約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38 偽華北票改作“國幣”郵票
0.5分,深褐; 1分,桔黃; 2.5分,玫紫; 4分,藍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現一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 北平版票齒孔為14度,香港版雖亦有14度票,但極少見,一般均屬12.5度之中齒票。
1947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500元(橄綠)、1000元(綠與紅)、2000元、5000元。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國父像為主圖,圖案格式為左右兩旁邊框改繪火炬,通稱“火炬式”。
1948年,中華郵政發行。圖案與“大東二版”基本相同,但區分較容易:“大東三版”面值都在萬元以上,且為單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東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東三版”無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東書局水印。也稱“梅花二版”。
2分,橄綠,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民國郵票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
4號方體鉛字加蓋紅色﹐數值「肆」字為大寫﹐阿拉伯數字「40」地位偏下。至民國31年12月1日郵資再度調整,除已由東川、西川、云南、湘粵等區加蓋發行外,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區即不再辦理,此票也稱“湘粵加蓋”。
1945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2元(綠)、5元(深綠)、10元(深藍)、20元(紅)、齒孔度數為12.5。紙質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土紙、白堊紙等。重慶大東書局印刷。 20元,紅,出現一種變體票:雙面印。
普54 重慶華南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民國38年春,京滬受到威脅,由上海印制郵票供應西南各區,中斷,于是將大東書局滬廠印制金圓郵票之原圖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廠翻制膠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圖案文字雖相同,惟版紋更較大東廠平版者為粗糙,紙質亦較粗松。
普42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國幣”改值郵票
原票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相間之棋盤式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數值分列兩旁,上端印阿拉伯數字框(圖52)。通稱「永寧上框國幣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