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分,紅色加蓋。 1分,紅色加蓋,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民國1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

1分,紅色加蓋(原2分草綠色)。
1分,紅色加蓋(原3分藍綠色),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1分,黑色加蓋(原3分藍綠色)。
1分,紅色加蓋(原4分橄綠色),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3分,紅色加蓋(原4分灰色),出現三種變體票:”ct”后漏點、倒蓋、直雙連中縫漏齒。
5分,紅色加蓋(原15分深藍)。
5分,紅色加蓋(原16分橄綠)。
1925-1936(民國十四年至二十五年)5號宋字加蓋,[Pr]北京財政部印刷局。
民國1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惟加價未久,自12年1月1日起又恢復舊費率,4分票因而滯存。3分票庫存漸少,于是將4分票加蓋改為3分票。此后每因調整郵資,致使若干種郵票之供銷不能平衡,乃將存票較多者加蓋改值,以應需要。帆船郵票歷次改值,均由財政部印刷局以5號宋字及阿拉伯數字,澆制凸版,加蓋紅或黑色改值字樣。
普31 中信版孫中山像加蓋“改作伍角”郵票
普30 中信版孫中山像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郵票
普57 印花稅票加蓋改作基數郵票
普15 香港中華一版(空心)孫中山像郵票
普1 加蓋“臨時中立”郵票
普2 加蓋“中華民國”“臨時中立”郵票
普39 重慶大東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上海大東書局承印。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定在使用銀圓地區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2分,桔黃,出現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 2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復蓋。
黑字0.5分,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倒蓋、復蓋。 紅字2分,深綠,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全套自半分至5圓共15枚,發交各地售用。
郵票介紹:1941年,中華郵政發行。美國鈔票公司承印。其中2元票有中心倒印大變體,傳世很少。其中14種為1941年2月21日發行,2分及翠藍8分為1941年4月21日發行。 2009年1月18日,2元國父像倒蓋票在斯賓客拍賣行郵票拍賣會上拍出£72,000的價格。
普30 中信版孫中山像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郵票
1942年10月9日郵政總局通知各區政管理局及辦事處,因收支不能相抵,虧損甚多,奉準于郵資之外,加收附加費,要求各區將庫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字樣備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費為1元。
普47 上海大東三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8年,中華郵政發行。圖案與“大東二版”基本相同,但區分較容易:“大東三版”面值都在萬元以上,且為單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東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東三版”無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東書局水印。也稱“梅花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