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國文字中,最早出現“郵”字是《禮經》的“饗農及郵表啜”一語。《孟子》有“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一句,春秋時代在路旁開辟預備給行人、使者休息的場所,稱為“郵”。這都是2500多年前的事了。
在我國文字中,最早出現“郵”字是《禮經》的“饗農及郵表啜”一語。全句是說在秋收以后,以酒食慰勞種地的人,在田間設置亭舍,是種地人聚會的地方。《孟子》有“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一句,春秋時代在路旁開辟預備給行人、使者休息的場所,稱為“郵”。這都是2500多年前的事了。

“郵政”二字連在一起使用,成為專用名詞,始見于清朝《續文獻通考》里面乾隆、嘉慶年間關于整頓驛站的上諭,所用“郵政”兩字在當時是對驛政的別稱,“政”字的意義包括行政及技術管理,并不單純指郵遞工作而言。
“郵政局”名詞正式用于現代郵政,應當追溯至清朝光緒四年(1878)海關發行的“大龍郵票”。這種郵票圖案上端左右兩角上面,分列“大清”二字和“郵政局”三字。
“郵政局”三字雖然已經在首次使用的郵票中定了名,但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大清郵政官局奉旨批準開辦以前的10年之內,海關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上海五處設立了華洋書信館,不叫郵政局。這些華洋書信館所收的華文書信,按照路程遠近直接收取郵資,一概不貼郵票,一開始印刷并對外出售的郵票只用于發送洋文書信。光緒五年(1879),天津的書信館歸海關自己辦,改稱為海關拔駟達書信館,仍然不使用“郵政局”這個名稱。直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才將所有書信館一律改稱為“郵政局”。
郵政唯一明文規定不能撕開貼用的郵票
這組動物郵票 你忍心撕下嗎?
除了好好收藏郵票,郵票還能這樣玩
成功預測女排奪冠?中國郵票制造“奇跡”的背后
從《春夏秋冬》看“四字”郵票的發行特點
郵票小色標蘊藏大創意
天上掉“餡餅”了,又一起針對藏友的騙局
中國的各類集郵協會,數以千百計,辦有會刊會報的自然也數以千百計。郵會的命名各有千秋,但是以黃河命名的恐怕只有黃河集郵研究會一家,自然《黃河集郵》也是第一份以黃河命名的集郵協會會刊。
郵票的票面上,大都標印郵資金額,稱為“面值”。不過,有些郵票由于各種原因,票面上也有不標印面值的,這種郵票稱被為“無面值郵票”。這套無面值單位郵票已成了我國解放區郵票中極其難得的珍品。
即便到了近代,中國也經歷了從軍閥混戰到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的歷程。1916年到1928年的12年間,各地軍閥割據、群雄并起,紛紛向中央政權發起挑戰,折騰的昏天黑日,民不聊生。
有感韓國前總統被俘。 1992年8月24日,中國與韓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盧泰愚的最大心愿是與中國建交并訪華。本書以郵票為媒介,向讀者介紹89年來韓國歷任總統及其業績與過失。
3月20日正值春分節氣,中國郵政發行《春夏秋冬》特種郵票1套4枚,圖案內容分別為“春燕剪柳”、“夏荷戲水”、“秋雞鳴穗”、“冬雪映梅”。至此,中國郵政已發行“四字”題材郵票6套,已然形成系列,并呈現出以下特點:
記錄恢復帝制鬧劇的“洪憲”郵戳
在臺灣《全方位拍賣》目錄第80期62頁,有一件民國帆船3分舊票(圖1),蓋有“洪憲元年三月十一”日戳,戳式為英中文腰框日戳,本無可圈點之處,到是“洪憲”元年特殊的記年戳記比較罕見,查閱資料,尋找出處,原來是袁世凱恢復帝制鬧劇的佐證。
孫關龍:造紙術是什么時候發明的
一看標題,很多人會說:誰不知道造紙術是東漢蔡倫發明的,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學術的發展已證明,“蔡倫紙”不是中國最早的紙,造紙術也不是東漢蔡倫發明的。
剪報:郵票上的文代會
1949年7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文代會全稱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1953年9月改為“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1988年11月調整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大會”。從1996年起,全國文代會、作代會定為每五年召開一次。
